坐在讲台上,面临台下很多青年学子,国家深海基地潜航员傅文韬现已记不清,这是他第几次叙述自己探秘深海的故事了。
“十一”假日前夕,作为“蛟龙”号载人潜水器(以下简称“蛟龙”号)团队中首名下潜百次的潜航员,傅文韬参与了“科技之光青年讲堂·走进港澳”宣讲活动。
约3个月前,7月17日,“蛟龙”号完结第245潜次,水下作业共10小时。作为该潜次的主驾驭,傅文韬成为“蛟龙”号团队中首名下潜百次的潜航员。
载人深潜拍照的海底形象里,画面中往往只要一束光,四周混沌乌黑。潜水器探照灯扫过的区域,可能是亿万年来榜首次被照亮。地球上绝大多数难得一见的海底现象,傅文韬现已看了无数次,他也被我们称为“离地心最近的人”。
载人深潜的常规是,个人初次下潜,不管下潜多深,都会举办泼水礼。除了初次下潜,假如某个人打破了自己的下潜纪录,也会举办泼水礼。
7月17日下午4时许,“蛟龙”号浮出水面,傅文韬成功出舱。完结百潜的他,又一次迎来了泼水礼。一桶海水迎头浇下,冲去了浑身疲乏。此刻,间隔他2009年7月作为“蛟龙”号潜航员完结首潜,已逝去了整整15年。
作为我国榜首批受训的两名潜航员之一,傅文韬2009年以来参与了1000米、3000米、5000米、7000米级海试使命,一次次发明并打破了水下主驾驭时刻、接连作业时刻、下潜深度等多项纪录。
傅文韬和记者说,潜航员的作业让他不得不与家人长时刻别离,一起也可以让他作为主驾驭亲历深海险境,一路走来既有艰苦也有崎岖,各样味道皆是这份特别工作赋予的。
2010年6月,“蛟龙”号在南海进行3000米级海试,傅文韬发明了3759米的下潜纪录,我国由此成为第5个完结3500米级载人深潜的国家。
而在这次海试期间,傅文韬的父亲突发脑溢血。领导批准傅文韬赶回老家探望,看到重症监护室中浑身插满导管的父亲,这个身高1.78米的汉子哭得像个孩子。但海试使命在身,他带着对父亲的挂念,踏上了归途。“为国争光是对爸爸妈妈养育之恩的最好酬谢。”他说。
2年后,傅文韬驾驭“蛟龙”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履行7000米级海试下潜使命。他作为联合主驾驭,发明了国际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的纪录,并初次在7000米深度获取海参样品和类结核矿藏样品。
凭仗突出贡献,2013年5月,傅文韬地点的“蛟龙”号潜航员团队被颁发“载人深潜英豪”荣誉称号。
“蛟龙”号是我国榜首台载人深潜器。只要在一次又一次的海试中重复磨合,这条“蛟龙”才干顺畅探海。
例如“蛟龙”号第92潜次,在顺畅完结科考使命归航途中,“蛟龙”号一侧压载铁未能抛载,被困在一千多米深的海下。
“其时,我的腿在不自觉地颤动,可是大脑却在飞速工作。”回想其时的景象,傅文韬和记者说,他榜首反应是把动力源翻开,经过左右歪斜潜器,看能不能把压载铁甩下来,但压载铁文风不动。紧急状况下,潜水器要想快速上浮,可以再一次进行挑选抛掉电池和机械手,但这也代表着要丢失重要的部件。
“运用笔直推力器推进潜水器,速度尽管很慢,但还在往上走。我想就渐渐走吧,其时的确十分严重,没到海面之前,心一向悬着。”他说。
每次下潜前,傅文韬都会做足预备,除了针对下潜深度和海底地势等做出一些预判,还会把下潜使命逐个列出来,具体到几点几分做什么、做多久。
“蛟龙”号第91潜次,傅文韬等要下潜至海底热液喷口邻近取样。“潜水器要停在那个地方不动,潜航员操作机械手夹持取样设备,作业难度很大。”傅文韬回想道。
他在作业中忽的发现有一侧观察窗间隔热液喷口只要两三厘米。其时测出的热液温度在380摄氏度以上。假如热液直接喷到玻璃上,观察窗肯定会裂掉,后果不堪设想。
傅文韬赶忙让潜水器远离热液喷口。从海底归航出舱后,傅文韬做的榜首件事便是检查观察窗的受损状况。他发现潜水器外壳现已被烧黑,“假如再接近半厘米,任何自救办法都没有用了”。
傅文韬完结个人百潜后,搭载“蛟龙”号的我国首艘载人深潜器支撑母船“深海一号”开端归航。归航途中,“深海一号”遭受飓风“卡努”。海况恶劣,几天摇晃下来,作业人员苦不堪言。傅文韬和记者说,遭受飓风时,他心态十分平缓,觉得这便是出海人必需要面临的。
傅文韬至今都对苛刻的选拔回想深入。“形象最深的是抗压测验,把候选者关进高压氧舱中,舱内压力设定成相当于海下18米水深的水平,我有必要在里面撑45分钟才算合格。”回想2006年参与选拔的景象,傅文韬说,“在高压的环境下,耳膜一阵阵疼痛,差一点就受不了。”
2007年头,傅文韬开端触摸“蛟龙”号各个体系和艇体结构,学习机械手操作潜水器等,时刻长达两年半。只是一个抓取动作,傅文韬一练便是一周。
“那段时刻,除了吃饭、睡觉,便是操作摇杆。从开始抓大个物品,到后来抓起矿泉水瓶向瓶口巨细的管子里倒水,这些都是苦练出来的。”凭着一股倔劲儿,傅文韬让粗笨的机械手臂可以灵活地抓取各类物品。
“海面1000米以下,没有氧气,没有阳光,十分冰冷。”傅文韬和记者说,每次下水,内径为2.1米的球体舱都载有3个人,一个是潜航员,还有两名科研人员。空间小,3个人很难一起站立起来。
2017年,“蛟龙”号试验性使用航次完毕后,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发动“蛟龙”号全体功能技能晋级。“蛟龙”号全面大修历时17个月,共完结载人球壳结构全寿数监测、结构结构调整规划与制作、水下灯火视频体系改善、作业接口标准与增加等9大类技能晋级。
“蛟龙”号新母船“深海一号”于2017年9月开工制作,2019年正式交给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。未来,傅文韬将持续和“蛟龙”号以及“深海一号”并肩敞开新征途。(记者 史诗)
关注官方微信